【壹】《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基本信息】
作者:陈锡喜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陈锡喜,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等。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本书辑录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富有特色的理念关键词,将其分为形象比喻、俗文俚语和诗文引用等四个篇章,对其进行语境、语源分析,并阐述其思想内涵、现实意义与社会反响,旨在从语言文化的角度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一个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读本。
【精彩书摘】
形象比喻篇:
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改革要勇于冲破观念障碍和利益藩篱
“硬骨头”是现代汉语中经常用到的词汇,比喻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曾在《论持久战》中说:“进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以预防条件;打迟了,敌已集中驻止,变为啃硬骨头。”“险滩”原意指江河中水浅礁石多、水流湍急、行船危险的地方,现比喻前进中的困难和危险因素。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视察了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他用人们熟知的“硬骨头”和“险滩”打比方,旨在说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新的挑战,特别是深化改革将面临新的困难和风险。
【弍】《中国抗日战争史》

【基本信息】
作者:中宣部理论局 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大量已有和新挖掘的档案资料为依据,汲取学术界的前沿成果,全面记述了1931年9月到1945年9月中国抗日战争艰难曲折的历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民族精神。全书以抗日战争的历史渊源和历史进程为主线,采取分阶段和按专题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叙述,力求体现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全书共约23万字,分10章对中国抗日战争史进行了客观准确的论述。
【精彩书摘】
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同奋起御侮的人民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都为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先后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叁】《谢觉哉家书》

【基本信息】
作者:谢觉哉 著 谢飞 编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年7月
【作者简介】
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 “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 《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内务部部长、参议会副议长等职,制定与推行了《选举条例》、《宪法草案》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曾出版著述《不惑集》、《谢觉哉杂文选》、《一得书》、《学语集锦》等;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谢觉哉诗集》等。
谢飞,谢觉哉之子,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副院长、教授,并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电影作品包括《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大奖。
【内容简介】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本书为谢飞老师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先生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5封家书。书稿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是1920到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宁乡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书信,文字生动,情感真挚,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乡妻子的惦念、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对乡亲故友的感怀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包括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土改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第二辑是1950至1970年代谢觉哉先生写给王定国夫人及子女的书信,主要内容是夫妻之间的关爱、对子女的教育开导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书信中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展现了谢觉哉先生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个人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第三辑是1950至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家乡干部和友人的书信,通过书信了解家乡的情况与变化,对于当地干部的浮夸风等不良行为多有批评教育。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精彩书摘】
致孩子们,自北京(1957年1月30日)
亲爱的孩子们:
我想对你们说几句话。
你们应该很好地爱护书本、图画、报纸和杂志。假如谁不爱护,就要批评他,帮助他改正。不管是小人书、教科书,还是课外看的书,看的时候不许把书面、画面弄皱;不可进了中学就丢了小学的书,进了高年级就丢了低年级的书。
下面来给你们讲点故事:
宋朝的大学问家司马光——就是那个打破缸救出来落水小孩的人,他接力的书很多,不管看过多少次,书还像新的一样整整齐齐地放在架子上。
另外,还有一个“徒读父书”的故事,讲战国时代的赵括读了父亲的书,不知道用。但从“读父书”三个字上,我们知道父亲的书儿子读,儿子的书读后孙子读,他们是如何爱护书啊!我小时候读的书,很多是我父亲—你们的祖父读过的。我没有把它们弄坏,到现在我还想念那些书,一九五四年谢放回去,说书都找不全了,我听了很难过。
我在列列这样大的时候,把书乱七八糟地塞在屉子里,被你们的祖父看见了,把我骂了一顿,并亲手给我整理。从此以后,我把读过的书,放在一定的地方,书坏了就补。
在延安,我对书报是很注意的。几年的《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没有失掉一张(退出延安时埋在真武洞,被胡军挖出损失了)。到北京后,我没有功夫亲自管理书了,这个工作,现在需要你们来做。
望你们注意并学会做!
你们的爸爸觉哉